木斯塘的婦女手捧酒壺、青稞、糌粑和酥油,盛裝迎接遠道而來的作者和攝影師。她們的藏袍前面系著的邦典裝飾、腰間的手織腰帶和兩側(cè)斜裹著的圍腰,都是五彩羊毛織就的。她們胸前掛著銀飾和珠寶串,頭頂是由綠松石和珊瑚串連起的頭飾。
一場地震,讓我們再次前往木斯塘
三年前的中午,我在北京家里的書房,讀著書,看著窗外綠意盎然的春天氣象。桌上的手機突然開始不斷發(fā)出新消息提示,一看,微信中的朋友圈滿是關(guān)于尼泊爾發(fā)生大地震的消息。
尼泊爾時間2015年4月25日,8.1級大地震,瞬間喜馬拉雅山地動山搖,城市分崩裂變。
因尼泊爾的這次地震,木斯塘成為了我心頭的牽掛。
一路北上,深入喜馬拉雅山間的木斯塘
木斯塘位于尼泊爾靠近我國西藏的邊境地帶,村莊聚落沿喀利根德格河及其支流星羅棋布,喜馬拉雅山脈的道拉吉里峰(海拔8167米)和安納布爾納峰(海拔8091米)如門神般聳立在河谷南端的東西兩側(cè)。作者和攝影師此行從迥松一路北上,將善款發(fā)放給上木斯塘的村民。
木斯塘位于尼泊爾靠近我國西藏的邊境地帶,村莊聚落沿喀利根德格河及其支流星羅棋布,喜馬拉雅山脈的道拉吉里峰(海拔8167米)和安納布爾納峰(海拔8091米)如門神般聳立在河谷南端的東西兩側(cè)。作者和攝影師此行從迥松一路北上,將善款發(fā)放給上木斯塘的村民。
沿途大多數(shù)地區(qū)海拔在3000米以上,積雪點綴著群山的頂峰。上圖中,高山前的紅色寺院是察讓的土登夏魯達迦林寺,于1427年在木斯塘首位君主阿瑪貝的資助下創(chuàng)建。察讓是木斯塘建國前的首府,土登夏魯達迦林寺至今仍然是上木斯塘最重要的寺院和佛學(xué)院。
2012年,我和攝影搭檔用了10天時間,沿著喀利根德格河徒步到達尼泊爾上木斯塘,那里是被稱為洛域的藏文化區(qū),一個在13世紀時建立的藏族王國,一直因路途遙遠偏于一隅而少為人知。在干旱、高海拔的嚴酷自然環(huán)境中,洛域的人民頑強地生存了下來,小心地維護著他們的社區(qū)傳統(tǒng)、文化和宗教習(xí)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