沙僧的“忠厚老實”形象,很大程度是拜電視劇《西游記》所賜,電視劇中給他安排了挑擔(dān)的任務(wù),從此,他挑著擔(dān)子的敦實的背影、黝黑的臉孔、粗大的手掌、木訥少言的表情、好脾氣的憨笑,就成為他的招牌形象存在于老百姓心目中了。
實際上,原著中的沙僧并沒挑擔(dān)的任務(wù)。唐僧收了沙僧為徒之后,他們仨是這樣分工的:
“老孫只管師父好歹,你和沙僧,專管行李、馬匹”——也就是說,豬八戒挑擔(dān),沙僧牽馬。
沙僧話少,給人訥言的印象。但只要形勢所需,他的口才并不差,這一點,唐僧心里是有數(shù)的。孫悟空第二次被驅(qū)逐之后,唐僧遭假猴王搶去行李關(guān)文,豬八戒要去花果山找人,唐僧勸阻了,說豬八戒不會說話,還是讓沙僧去吧。
唐僧的決定很正確,沙僧來到花果山,見到假的孫悟空,他是這樣說的:
“上告師兄,前者實是師父性暴,錯怪了師兄,把師兄咒了幾遍,逐趕回家,一則弟等未曾勸解,二來又為師父饑渴去尋水化齋。不意師兄好意復(fù)來,又怪師父執(zhí)法不留,遂把師父打倒,昏暈在地,將行李搶去。后救轉(zhuǎn)師父,特來拜兄。若不恨師父,還念昔日解脫之恩,同小弟將行李回見師父,共上西天,了此正果。倘怨恨之深,不肯同去,千萬把包袱賜弟,兄在深山,樂桑榆晚景,亦誠兩全其美也。”
這番話真不得不贊一聲。先說師父的欠妥之處,解釋自己未曾勸解的原因,先順順孫悟空的氣。然后給出兩種選擇:一種是孫悟空如果能原諒,那咱們一起回。如果你不能原諒,那也把包袱還我,你在這里樂在深山,也不錯。
這里面除了條理清晰,還有情有理,錯也認(rèn)了,機(jī)會也給了,幫你把各種選擇都想好了,又有情義,又夠嚴(yán)密,哪里有一點“拙口鈍腮”的影子?
再說沙僧的能力。他在取經(jīng)全程幾乎很少主動出手,總是甘心退后。但他的實際能力未必真低,自我意識更不見得那么菲薄。還是上面提到的真假美猴王這一回,沙僧看到六耳獼猴弄出冒牌取經(jīng)團(tuán),他惡從膽邊生,揮手就打死了假沙僧,這也是《西游記》中明確提到沙和尚打死妖怪的唯一一次。
取經(jīng)師徒四人,悟空重名,八戒重利,唐僧追求一個慈悲向佛的自我形象。沙僧追求啥呢?看起來好像他無求無欲。這是有原因的。取經(jīng)路對他來說,就是一條贖罪之路。被流放的人,走完取經(jīng)路,他的刑罰才到頭。贖罪的人,談什么追求,講什么風(fēng)光。
所以,在取經(jīng)隊伍里,沙僧采取“事不關(guān)己、高高掛起”的人生態(tài)度。很多人都注意到那出名的情節(jié):三打白骨精之后,孫悟空遭唐僧驅(qū)逐,眼見著孫悟空的腦袋被緊箍咒勒得像個“亞腰兒葫蘆”,滾來滾去告饒。豬八戒在旁邊唆嘴也就罷了,沙僧呢?也站立一邊,一聲不吭。
但如果一味地懦弱,一味地逃避,也不是全面的沙僧。取經(jīng)團(tuán)這十萬八千里路,孫悟空就不用說了,多次被唐長老念緊箍咒,豬八戒也被呵斥過,只有沙僧,未曾受唐僧一詈辭,這不可謂不歸結(jié)為沙僧的至高情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