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徽網庫訊:博物館是連接不同文明、展示多樣文化的重要平臺,也是傳承歷史、傳播文化的重要紐帶。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,蒙城縣夢之蝶家庭讀書會組織志愿者開展走進博物館學習活動,激發(fā)大家對博物館的興趣和認識,提升公眾的文化素養(yǎng)和歷史意識。
同時通過文化的力量傳遞社會正能量,激活歷史的活力,為社會的發(fā)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文化動力。讓大家在博物館感受文化的力量,享受歷史文化魅力。
蒙城歷史悠久,人文薈萃。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這類繁衍生息。被謄為中國原始第一村的尉遲寺遺址就在蒙城,是政治、文化、經濟的交匯融合,給蒙城沉淀下深厚的文化底蘊。
在導游的引導下,志愿者走進蒙城縣博物館第一展廳,看到十幾件大口陶尊,形狀像炮彈,呈尖底或圜底狀,無法直立擺放?趶阶畲蟮40.8厘米,最小的28.8厘米;高度一般在60厘米左右,最高的達72厘米,最矮的也有52.8厘米。“蒙城出土的大口陶尊,無論是數(shù)量還是保存質量,在全國都是首屈一指,這說明蒙城地區(qū)自古就有先民活動,已經顯出文明的曙光。”據(jù)了解,1989年秋季,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開始試發(fā)掘,經過1989-1995年和2001-2003年兩階段先后13次的考古發(fā)掘,共發(fā)現(xiàn)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紅燒土房址14排73間,墓葬300余座以及大量的灰坑、祭祀坑等遺跡,出土各種石器、陶器、骨器、蚌器等珍貴文物近萬件,比如知名的有鳥形神器、大口陶尊、七足鏤孔器、高柄杯等。尉遲寺遺址是國內目前保存最為完整、規(guī)模最大的原始社會新石器晚期聚落遺存,距今4500年至5000年,主要為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兩個時期的文化堆積。遺址中的紅燒土排房是我國迄今為止已經發(fā)現(xiàn)的最完整、最豐富、規(guī)模最大的史前建筑遺存。
在蒙城縣博物館里,除了能看到一件件彌足珍貴的文物,還能欣賞到精妙絕倫、富有智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,這些“非遺”在繼承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(tài)的文化基因的同時,也在不斷創(chuàng)新中豐富和完善自己。蒙城縣博物館里的“非遺”項目還有很多,火筆畫、刻紙、錫包壺、笙的制作等民間手工藝,鑼鼓棚、淮北大鼓、嗩吶、琴書等民間樂器,六國棋等蒙城特有的體育競技,以及蒙城 湯、油酥燒餅等傳統(tǒng)名吃,都在現(xiàn)實生活中獲得了旺盛的生命力。
蒙城縣還是中國第一好人大縣,先后獲評中國好人57人、安徽好人52人、亳州好人159人、蒙城好人763人,安徽省道德模范及提名8人、亳州市道德模范及提名34人,連續(xù)12年開展“感動蒙城道德模范”評選,選樹縣級道德模范240人。活動最后參觀了安徽省莊子研究會。
(朱強)